首次出現的年代 |
材 料 |
起源地和* |
公元前2500年 |
塊煉鐵 |
小亞細亞人 |
公元13世紀 |
燒結鉑粒 |
南美洲印加人 |
1809年 |
燒結鉑 |
Knight,Cock,Wollaston |
1826年 |
粉末冶金法工業規模制造鉑幣 |
俄國 Sobolevsky |
1829年 |
由海綿鉑制造致密鉑(Wollaston法) |
英國 Wollaston |
1855年 |
補牙汞齊 |
Townsend |
1870年 |
金屬粉末制造軸承材料 |
美國 S Gwynn |
1897年 |
糊膏法制造鋨 |
奧地利 Auer von Welsbach |
約1890年 |
金屬-碳電刷 |
德國炭刷工業 |
1908年 |
多孔性零件(軸承) |
德國Löwendahl |
1909年 |
不同金屬粉末固態合金化研究 |
G Masing, G Tammann |
1909年 |
延性鎢 |
美國 W D Coolidge |
1917-1921年 |
W-Pt,W-Cu,W-Ag復合金屬 |
Gebauer |
1923年 |
WC基硬質合金 |
德國Schröter, Skaupy |
1923年 |
金屬過濾器 |
Claus |
1922-1929年 |
金剛石-金屬復合材料 |
Diener, Gauthier, Never等 |
1929-1935年 |
WC-TiC-TaC基硬質合金 |
奧地利 P Schwarzkopf, R Kieffer, Becker, Comstock |
1933年 |
鐵氧體磁性材料 |
日本武井 |
1934-1941年 |
燒結磁鐵 |
Howe, Kieffer, Hotop, Ritzau, Kalischer |
1935年以后 |
高質量鐵粉生產 |
BASF, Hametag, DPG, Höganäs, Mannesmann |
1935年以后 |
燒結鐵和燒結鋼機械零件 |
Kieffer, Hotop, Benesovsky, Zapf, Schwarzkopf等 |
1938年 |
W-Ni-Cu重合金 |
G H Price |
1950年 |
Fe、Ni、Cu和特殊合金的粉末軋制 |
Naeser |
1952年 |
燒結鋁(SAP) |
美國Alcoa公司Irmann |
1953年 |
非晶態合金粉末材料 |
H Schlesinger, H C Brown |
1955年 |
熱等靜壓 |
美國Battele研究所 |
1957年 |
燒結耐熱鉬基合金(TZM) |
Climax, Sylvania, Metallwerk Plansee |
1958年 |
快速凝固 |
蘇聯I V Salli |
1959年 |
TiC基硬質合金 |
美國Ford公司 Hunenik |
1960年 |
U(Th)-碳化物基燒結核燃料 |
General Atomic, Metallwerk Plansee, Dragon, Nukem |
1961年 |
鋼結硬質合金 |
美國Chromalloy公司 |
1962年 |
T.D.Ni |
美國Dupont公司 |
1965年 |
粉末冶金高速工具鋼 |
美國Crucible Steels公司 |
1965年 |
磁性液體 |
美國 S S Pappel |
1967年 |
燃燒合成 |
蘇聯 A G Merzhanov, Borovinskaya等 |
1969年 |
硬質合金TiC,TiN涂層 |
Metallgesellschaft, Krupp, Sandvik, Metallwerk Plansee |
1970年 |
超塑性高溫合金 |
美國 S H Reichman |
1970年 |
機械合金化 |
美國 J S Benjamin |
1970年 |
噴射成形 |
英國 A R E Singer |
1980年 |
注射成形 |
美國 R Wiech, D Revers |
1983年 |
釹鐵硼永磁材料 |
日本住友公司 |
1984年 |
納米粉末材料 |
德國 R Birringer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