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增材制造(3D打印)產業今年創造超過百億的產值,是《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重點,正在推動汽車產業的加速變革。
12月13日,工信部等11部門印發《增材制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工信部聯裝〔2017〕311號)(簡稱《行動計劃》)。
增材制造(又稱3D打印)是以數字模型為基礎,將材料逐層堆積制造出實體物品的新興制造技術,將對傳統的工藝流程、生產線、工廠模式、產業鏈組合產生深刻影響,是制造業有代表性的顛覆性技術。我國高度重視增材制造產業,將其作為。
《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增材制造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年均增速在30%以上。關鍵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同步發展水平,工藝裝備基本滿足行業應用需求,生態體系建設顯著完善,在部分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國際發展能力明顯提升。
那么,《行動計劃》對于3D打印在汽車行業的應用有何促進作用?3D打印又將在汽車加速變革中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培育示范項目實現復雜、關鍵零部件輕量化
汽車行業正在面臨深刻變化,比如傳統內燃機汽車正在向純電動、混合動力、氫燃料動力電池汽車等清潔能源汽車方向轉型,與此同時,汽車與智能網聯技術的結合也越來越緊密。
“隨著汽車“四化”發展,汽車外觀、內飾、結構等都已發生變化,且這一過程正在加速。這些變化往往都是創新的、個性化的、小批量的,而這種情況需要用到3D打印技術提供足夠的支撐和幫助。”12月25日,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無限三維科技產業集團主席羅軍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行動計劃》有助于3D打印在汽車領域的創新應用。
《行動計劃》提出,面向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和新興消費等應用需求,深入推進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車等領域中創新應用,積極促進在生物醫療、教育培訓和創意消費等領域推廣應用,打通增材制造在社會、企業、家庭的應用路徑。要開展100個以上應用范圍較廣、實施效果顯著的試點示范項目,培育一批創新能力突出、特色鮮明的示范企業和園區,推動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車、醫療、文化、教育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行動計劃》推進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船舶、核工業、汽車、電力裝備、軌道交通裝備、家電、模具、鑄造等重點制造領域的示范應用。
《行動計劃》明確表示,要在汽車新品設計、試制階段,利用增材制造技術實現無模設計制造,縮短開發周期。采用增材制造技術一體化成型,實現復雜、關鍵零部件輕量化。
可見,國家非常重視3D打印在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領域的創新應用。
加速汽車3D打印規模化應用
今年年初,福特對外公開表示,其3D打印零部件有望量產。行業人士表示,一旦3D打印零部件實現量產,那么傳統汽車制造工藝將大大簡化。
從《行動計劃》看到,國家是希望3D打印技術盡快在部分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汽車行業肯定位列其中。
3D打印技術要想規模化應用,首先要突破的是材料的局限性。《行動計劃》重點規定了對3D打印材料的重點培育。比如,要突破100種以上重點行業應用急需的工藝裝備、核心器件及專用材料;大幅提升增材制造產品質量及供給能力;提升金屬、無機非金屬、生物材料增材等專用材料的質量;專用材料、工藝裝備等產業鏈重要環節關鍵核心技術與國際同步發展,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行動計劃》*大亮點是,國家在重點培育3D打印產業進行財政配套支持。通過“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支持符合條件的增材制造工藝技術、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研發,研究將符合條件的增材制造納入“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支持范圍。將符合條件的增材制造裝備納入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等政策,加大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