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感的舞曲音樂間雜著陣陣機械手擺動的金屬聲,走進11月初的國家會展中心7H館,就仿佛置身于明日世界的科幻電影場景。偌大的場館中匯聚了中國的新松,以及國外的ABB、庫卡(KUKA)、那智(NACHI)等機器人和工業自動化設備的生產巨頭,展示的*新產品以各自的科技優勢來應對未來工業4.0的需求。
“新松雖然是國內的龍頭老大,可你看我們旁邊都被國外的公司所包圍。”韓松林感慨地說,27歲的他剛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進入中科新松才半年光景。
這位學習自動化專業碩士的徐州小伙執意選擇到上海新松工作。“收入水平上,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肯定要高些,但我是比較看重工業4.0的趨勢。”韓松林對*財經記者說。
從硬件到方案
正如韓松林所言,在7H館相對中心位置的中科新松被來自瑞士的ABB、德國的庫卡、日本的那智等國際巨頭的展位包圍,站在各自的展位都能看到對方的智能機械裝置和機器人——在韓松林身邊站立的是比他還高大的新松雙臂協作機器人,白色的它此時正在裝配一臺黑色小型無人機,分外醒目,靈巧的機械手可以把無人機的螺旋槳安上,全過程行云流水般地流暢。
“能告訴我你們用的是什么傳感器嗎?”蘇州路車智能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路軍對著韓松林等中科新松的工作人員再三詢問,作為國內客商,路軍是專程來工博會“掃貨”的,走遍了中外參展商的各個展臺展位。
“我本身是做傳感器的,對工業4.0的未來非常看好,智能裝備包括機器人是個大類。”路軍對*財經記者說,路軍直言,目前中國和發達國家仍然存在差距,尤其是日本的機器人,傳感器這塊就做得非常好,“實話實說,日方的運動距離和角度*,我們國內的原始研發差,有的國內廠商找日本等國外同行買來零部件組裝,原始研發相對很少。”
另外,在路軍看來,國內智能裝備種類也少,之所以少,除了設計跟不上外,算法也跟不上。
除了國內外眾多供應商“跑步圈地”意圖占據的硬件領域之外,在個性化定制的解決方案也是我國的痛點之一。
在萬騰科技總經理張鎮看來,很多工業企業上了**的軟件后,卻沒有人會操作;或者只會操作,無法發揮更大效能,說到底,是忽視了“智能制造”中人的作用。在他看來,個性化定制的方案供應商在未來存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松下營業部副部長謝鼎全同樣告訴*財經記者,對比國內外的工業4.0和智能制造案例,有一個清晰的輪廓,就是過去國內更多投資在設備上,現在更多的是通過內部的方案解決來提高整體效率。
在中國工業4.0俱樂部秘書長杜玉河看來,個性化服務解決商是未來藍海市場開拓的拓荒者。當國內大量工廠進行智能化改造的時候,國外設備供應商更多的是在有線數控裝備的基礎上升級到無線控制裝備。制定無線的設備接口標準,由于從有線控制到無線控制、從結構到模式已發生質的變化,而這些變化都是基于個性化服務商定制的解決方案,差異化的競爭很可能使得藍海再現。
他山之石
比起其他公司,德國庫卡(KUKA)展臺的動靜大了許多,“搖滾巨星”KR3 AGILUS機器人帶來架子鼓表演,參觀者還可以與它一起瘋狂打地鼠。在熱鬧的背景下,庫卡此番帶來了其適應“工業4.0”智能化潮流的RobotTeam雙機器人焊接工作站,采用了兩臺KR CYBERTECH機器人KR8 R1420及KR10 R1420,展示了緊湊高效的焊接作業,而新品在機床上下料應用展示則呈現了它很高的集成度和精細的驅動特性。
德國作為“工業4.0”的提出者與倡導者,其制造裝備、工業自動化、工業軟件等方面均處于*地位,通過全工業體系的協同(研究機構、協會、大學等),強化“硬制造”優勢,同時拓展“軟服務”能力。
這些將使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獲得額外的2000億~3000億歐元產值,工業4.0所帶來的徹底變革也將在未來顯露。
博世力士樂中國董事總經理劉火偉對*財經記者表示,德國的很多技術已十分成熟,達到“工業3.0”,中國有不少的企業還處于2.0階段。接下來的10年,中國制造業面臨*大的挑戰是如何將“3.0”和“4.0”共同完成,目標十分明確。
他說道,對于工業4.0,德國公司包括博士力士樂尤其注重以下四點:新線投資、舊線改造、互聯服務、工業4.0培訓。
以舊線改造為例,別看德國有些工廠改造的動靜不大,但產生的效益及目的都很驚人。他說,德國的洛爾工廠改造完畢后生產效益增加6%,它對一個品種的適應能力也增加了10倍,預計1~3年收回成本。“你投一個全新的生產線,確實可以滿足各種生產要求,品種也增多,但投資回報期會拉長,有的要超過10年。通過舊廠改造,回報期限被大大減少了。”
此外,很多機械都需維護,“設備維護到位、遠程編程等方式都可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設施的可用性。”
劉火偉也說:“德國公司還有一點很擅長:工業4.0的培訓。我們不僅提供培訓設備,也用這些設備培訓自己的員工。我們全球有250家工廠,豐富的工業制造經驗可用來分享,而一些系統軟件、硬件也是企業自己生產的,沒有依賴其他供應商。簡單來說,培訓中心就是個迷你工廠,涵蓋了完整的生產價值流。”
而與德國相反的是,美國的做法是從“軟服務”切入,利用其在基礎科學、工業、信息技術、互聯網等領域的綜合優勢,構建全球性的生態體系組織,帶動工業全流程、全環節競爭力的整體提升。
美、德體系工業互聯網的對接、協同已開始。無論美德使用何種名詞,均將工業互聯網作為變革工業和確立競爭新優勢的技術基礎,注重將頂層設計與優勢企業主導相結合,突出數據在整個架構中的核心作用,加快相關領域標準化進程。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德雙方啟動了各自體系架構的對接協調工作,在功能領域實現了全面對接,初步形成合作協同態勢,以共同主導全球工業互聯網發展方向。
而不僅在高屋建瓴的宏觀角度,這些國家經營公司的理念也非常與眾不同。據全球市場份額*大的掃地機器人生產商iRobot聯合創始人、CEO Colin Angle介紹,iRobot年銷量能達到6.5億美元,公司每年都拿出不低于7000萬美元投入研發,比例接近十分之一。在他看來,任何公司只有不斷投入研發,才能保持長期健康地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