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國將初步建立與工業發展相協調、技術起點高的工業基礎體系,基本滿足高端裝備制造和國家重大工程的需要。
到2020年,我國工業基礎能力將明顯提升,初步建立與工業發展相協調、技術起點高的工業基礎體系。這是工信部剛剛發布的《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中提出的目標。其中,還具體的提到,2020年我國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要實現自主保障,先進基礎工藝推廣應用率要達到50%,初步建立起產業技術基礎體系。該指南是“中國制造2025”的配套文件之一。
工業基礎主要包括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簡稱“四基”),直接決定著產品的性能和質量,是工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的根本體現,是制造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支撐條件。
指南指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工業總體實力邁上新臺階,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工業大國,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能夠滿足整機和系統一般需求的工業基礎體系。但是,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產品質量和可靠性難以滿足需要;先進基礎工藝應用程度不高,共性技術缺失;產業技術基礎體系不完善,試驗驗證、計量檢測、信息服務等能力薄弱。工業基礎能力不強,嚴重影響主機、成套設備和整機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品牌信譽,制約我國工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已成為制造強國建設的瓶頸。
可以說,未來5到10年,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夯實工業發展基礎迫在眉睫。
工信部表示,工業強基是“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任務,決定制造強國戰略的成敗。指南明確,將圍繞“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高端突破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大需求,堅持“問題導向、重點突破、產需結合、協同創新”,以企業為主體,應用為牽引,聚焦推進重點領域突破發展、開展重點產品示范應用、完善產業技術基礎體系、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進“四基”軍民融合發展等五大任務,著力構建市場化的“四基”發展推進機制,為建設制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比如,在推進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方面,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的“四基”,實施“一攬子”突破行動,遴選170種左右標志性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先進基礎工藝組織開展工程化、產業化突破。
按照規劃,經過5到10年的努力,部分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達到國際*,產業技術基礎體系較為完備,“四基”發展基本滿足整機和系統的需求,形成整機牽引與基礎支撐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夯實制造強國建設基礎。
到2020年,工業基礎能力上實現重大突破和提升,基本滿足高端裝備制造和國家重大工程的需要。具體目標是:
——質量水平顯著提高。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穩定性顯著提升,產品使用壽命整體水平明顯提高。
——關鍵環節實現突破。推動80種左右標志性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70種左右標志性關鍵基礎材料、20項左右標志性先進基礎工藝實現工程化、產業化突破。先進軌道交通裝備、信息通信設備、*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電力裝備領域的“四基”問題率先解決。
——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建設40個左右高水平的試驗檢測類服務平臺,20個左右信息服務類服務平臺,服務重點行業創新發展。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100家左右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小巨人”企業,形成10個左右具有國際競爭力、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的基礎產業集聚區。